全球通专刊
内容:专门为全球通用户免费提供的彩信产品,内容依托于现有的“全球通品牌杂志”,包括全球通名人榜、创业故事、地理知识、收藏、礼仪、视界等栏目。
频次:周日1期
资费:免费
订阅:编辑短信QQT到10658000
温馨提示
发送QQT到10658000您将收到一条短信:您将定制由中国移动公司提供的全球通专刊业务,免信息费,回复任意短信确认定制,无回复则不定制。如需退订此服务发送QXQQT到10658000。
全球通专刊-样刊
[解读]
积累vs暴富:大资本时代的欧洲足球
----------------
2008年5月的莫斯科,乍暖还寒。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把一位俄罗斯富豪的足球梦彻底湮没。卢日尼基体育场贵宾席上的阿布拉莫维奇--外来资本神话的缔造者,在其投资足球产业的第五个年头,与欧洲冠军失之交臂。
虽然未能如愿,但阿布对足球的痴迷有目共睹,切尔西也终于站在了欧洲之巅的舞台。也许莫斯科戏剧性的点球决胜场面冥冥中有一种暗示:暴发户终归不敌传统和底蕴,但以现在的势头和热情,到2010年,切尔西或许真的可以超越曼联成为欧洲第一俱乐部。这,就是五年前阿布进军英超时的雄心壮志。
循序渐进的产业扩张
----------------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足球运动的金字塔顶发生了巨变。巴西人阿维兰热在运动服之王、阿迪达斯公司的老板达斯勒的协助下,当选国际足联主席。他和达斯勒都是极富商业头脑的奇才,充分认识到电视和商业赞助会为足球运动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1982年世界杯赛之后,达斯勒创建了国际体育休闲公司(也就是著名的ISL公司)来改革国际足联的现金流动。20多年后,国际足联每年赚取的巨额财富恐怕连阿维兰热和达斯勒做梦都没有想到。
到80年代,足球的商业改革蔚然成风。英格兰俱乐部走在前列,通过足球营销赚取大把钞票。在这一点上,他们至今仍比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的俱乐部领先。曾几何时,连欧洲大陆上最大的那些俱乐部--巴塞罗那、皇家马德里和AC米兰等等,都曾派董事代表团到曼联俱乐部来学习如何进行足球营销。
随着足球产业所赚取的利润越来越多,再加上通货膨胀以及足球运动在世界体育中的支配地位越来越明显,足球运动员的转会费和薪水也日益飙升。1961年,国际米兰创下了当时的全球最高转会费纪录,以152000英镑从巴塞罗那购得了西班牙国家队中场核心苏阿雷斯。上世纪70年代的克鲁伊夫和80年代的马拉多纳先后将转会费数量级提升,到了1990年,尤文图斯更进一步,花800万英镑从佛罗伦萨买来了巴乔。两年之后,英格兰巨星加斯科因似乎挖到了金矿,他转会来到拉齐奥之后得到了18000英镑的周薪。可是,同现在的卡卡等人相比,加斯科因挣到的只是零花钱而已。
90年代应当被视作足球产业大爆炸的10年。这其中有两个重要人物,他们将足球作为自己广播电视梦想的理想载体,开启了新时代的大幕。意大利人贝鲁斯科尼利用他在电视业的统治地位为他自己的AC米兰俱乐部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与此同时,AC米兰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又推波助澜,使贝鲁斯科尼的电视事业和政治生涯如日中天(出任意大利总理)。传媒大亨默多克则通过与90年代初刚刚创立的英超联赛达成独家电视转播协议,极大地推动了他所拥有的Sky天空电视台的发展。十数年下来,英超目前在财政方面已遥遥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的联赛。
经久不衰的原始积累
----------------
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欧洲冠军杯创办以来,冠军得主基本被欧洲几大联赛的豪门球队把控。豪门球队在赢得竞技地位的同时,经济实力也逐步提升。资本运作的空间越来越大,球员、球队甚至球迷都连带享福,良性循环之下,夺冠自然如同探囊取物。这其中,米兰双雄、尤文图斯、曼联、皇马等大型俱乐部,都经历了漫长而稳定的财富原始积累期。
现任的国际米兰老板莫拉蒂是意大利石油巨子安杰罗-莫拉蒂的第二个儿子。在上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危机中,石油工业成为支撑资本主义市场消费结构的主要产品,老莫拉蒂依靠良好的判断力迅速介入了这个行业,并且在二战即将结束时迅速使自己成为“自由意大利人”游击队的支持者。二战结束后,积累了巨大财富的老莫拉蒂遇上了美国与苏联在意大利的利益争夺,具有大资本家身份的老莫拉蒂成为美国人在意大利最好的合作伙伴,由一家药店起家的老莫拉蒂留给两个儿子10余亿美元的资产,这为日后国际米兰俱乐部的发展打下雄厚基础。
几乎与此同时,贝鲁斯科尼通过地产公司挣到了自己第一个100万美元的资金,成立了Finivest投资公司,收购了意大利最大的电视网“MEDIASET”49%的股份,随后完成了对AC米兰近乎赌博式的投资--包括购买荷兰三剑客,以及使用仅仅在帕尔马有过执教经验的萨基。贝鲁斯科尼很幸运,他开创了一个米兰王朝,实现了体育与商业的双赢。
与米兰双雄不同,尤文图斯身后虽然有汽车巨无霸阿涅利家族支撑,但是他们的经营组成更加透明。早在1967年,他们就正式成立尤文图斯足球股份俱乐部,拥有1000位股东,资金的使用必须通过董事会的多数决定才能够使用。同样,德甲老牌球队拜仁慕尼黑身后也是拥有一个强大的董事会,包括贝肯鲍尔、鲁梅尼格、霍内斯等名宿,在董事会的身后,还拥有一个由财政顾问们和赞助商律师组成的顾问委员会,相辅相成,处理问题十分谨慎小心,因此俱乐部经营管理也得到长期稳定的保证。至于曼联模式,也有类似之处,其标准是拥有一个较强的董事会,资金大权并非仅仅控制在一个人或者少数几个人手中。
将莫拉蒂和贝鲁斯科尼的方式玩到了登峰造极的,是皇马前任主席佩雷斯-弗洛伦蒂诺。在成为皇马主席这些年,他共使用了超过4亿欧元来购买球星。这位在20年前还是一位社民党议员的政治家购买ACS公司,在20年间使ACS公司成为西班牙最大、欧洲第三的建筑公司。同时,他也一度将皇马打造成欧洲乃至全球最豪华的足球俱乐部。
近乎疯狂的卢布攻势
----------------
英超开始10年的资本原始积累中,曼联依靠精明能干的团队,以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稳定的竞技成绩首先脱贫致富,但切尔西的暴富则完全跳跃了资本积累的过程。没有人知道阿布为什么选择投资足球,只知道他是在曼联的老特拉福德球场看了一场冠军杯比赛,目睹了罗纳尔多的帽子戏法,从此便下定决心要大搞特搞。
由此可见,切尔西模式充满了新贵们对于足球市场近乎偏执的理念,他们对于金钱的使用完全依托老板们在生意场上获得的成功,比如阿布。这位俄罗斯联盟共和国楚科奇的前任州长,资本的最初来源和莫拉蒂家族一样--石油,但是其积聚财富的过程却比后者要迅速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单从球场成绩来看,切尔西这种模式比较容易成功。布莱克本本地富豪杰克-沃克在90年代前期投入5600万英镑在转会市场,1995年拿到唯一的英超冠军;埃及老板法耶在上世纪90年代末收购丙级队富勒姆,连续投入8000万英镑左右转会资金,连续三年连跳三级,现在已经是英超中级球队;纽卡斯尔联队曾经3年内投资8000万英镑转会费,连续两年打进冠军杯。
一夜暴富无比美妙,可是一旦白天到来,照见的很可能只是辉煌后的平淡甚至惨淡。当年的挥霍已经把利兹联队拖入深渊,现在的纽卡斯尔也在经历一场风暴,而更多的则是像布莱克本和富勒姆,从大富变回温饱。唯有切尔西,堪称无法复制的奇迹。因为一笔资金改变了整个英国足球版图,更因为这是一笔对传统足球产经领域而言庞大得无法想象的资金!
英超1991年成立,迅速经历了最初9年的飞速发展期,众多俱乐部选择上市,电视转播权为主的收益火线上涨,股票也随之飞涨,不过2000年左右足球经济开始陷入低谷,不少英超俱乐部因为投资过大收益却不明显成为“垃圾股”,还负担了巨额的债务。切尔西就曾经积累了大量长期债务。按照一般经济学原理,投资总是要产生利润,足球产业经济也是如此。切尔西几乎不具备“投资-迅速产生利润”的机会,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俄罗斯人根本不需要什么投资回报率分析。
相比绚目的球员转会市场,阿布的另一步棋其实更狠。他收购了全部切尔西股份,让它退市,使之成为了一家私人企业。在拥有了95%的股份之后,切尔西在伦敦股票交易所停牌。阿布终于像在俄罗斯那样,掌控一切,而且不需要向任何人交代。他们已经不是一家股份公司了,不用每年向公众提供财务报表。
对于革新者而言,他们的行动核心处在足球俱乐部的根本制度上,即私有化路线的实施和彻底与否。这引出了股份制和会员制,前者寻获不到来自政府的依托,而后者又缺少吸纳资金的活力,如何去芜存菁更是战略经营的核心挑战。从这一点看,阿布将切尔西彻底私有化,既颠覆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同时也是向理想化的战略经营迈出了重要一步。而对切尔西的球迷来说,他们从来不在乎他们新老板的原始积累到底有多么“血腥和肮脏”,重要的是俄罗斯卢布源源不断地到达斯坦福桥后,他们长达10年的征服伦敦的梦想即将变成现实,近50年的征服英国的梦想也不再是梦想,以前压根不敢梦想的征服欧洲现在居然成为媒体的老生常谈。这些,怎能不叫人疯狂?
美国人带来的新思维
----------------
总体来看,跨国资本涌入英超是近年来的大势所趋。比起在欧洲处于同一水平的西意德等国联赛,英超电视转播和门票收入的平均水平都要略高,收益更有保证,同时大多属于上市公司,财政和经营情况随时披露,财务透明程度非常高,这有利于资本方计算投资回报率。
近来的英超收购基本呈现两种投资方式,一是通过使俱乐部成绩上升的方式来提高俱乐部价值,兼带提高名声等其他利润产出,如收购曼城俱乐部的泰国总理他信。另一种就是直接收购像曼联、利物浦这样的老牌强队。
随着美国人带着大把美元和新鲜商业运作理念的到来,仿佛一夜之间,对足球充耳不闻的山姆大叔也要来分享英超这块诱人蛋糕。先是曼联被美国体育大亨格雷泽家族收购,之后就是英格兰最具代表性的利物浦队也被两个美国老板“瓜分”。一时间,英伦群情激昂,虽然阿布的卢布攻势让人嘲讽为暴发户,但无论如何,也轮不到美国人来控制英国足球吧?
2008赛季过去,曼联大丰收。他们一如既往保持着赚钱机器的美号,人们面对竞技与商业共繁荣的盛世美景,逐渐开始打消对美国人的疑虑。尽管曼联球迷嘴上还是很硬,但谁都知道,传统保守的英国人,开始接受美国式思维。
与欧洲足球传统的按部就班、小心翼翼的经营理念不同,同时又完全区别于阿布式的激进和疯狂,美国人最擅长使用的融资手段开始在英超显灵。虽然有报告指出,2007财政年度结束后,曼联俱乐部的纯利润远非报表上那般乐观,原因在于格雷泽给曼联带来的高额债务压力,但对美国人来说,新赛季开始的时候,他们还会继续融资来偿还这些债务。“融资,再融资”这种思维和行为方式,对于他们来说司空见惯。
去年格雷泽本来打算采取借债还贷的方式来偿清这笔债务,但是受到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没有筹到这笔钱,曼联只能先从自己的经营收入中划账还债。尽管如此,美国老板还是坐怀不乱,曼联自身的品牌价值和日臻完美的竞技表现,都足以保证俱乐部正常的运转。而每逢赛季之初,他们又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供弗格森教练进补球员。所以,至少在以弗格森为首的高层看来,美国人虽然不能说出英国足球的历史,但他们有足够的经营头脑来保证英国足球继续玩儿下去,而且玩得更好。
同是美国老板,利物浦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利物浦球迷本以为两位美国老板希克斯和吉列的到来可以让本队获得充裕的资金,从而在经济和竞技上能和曼联、切尔西全面抗衡,但两年过去了,他们发现美国人不但不是财神爷,还给俱乐部带来了巨额的融资利息负担。虽然曼联也面对同一问题,但利物浦先天不足,他们无法像曼联那样取得出色的经营成绩。
上赛季中途,一度传出利物浦要转让给迪拜国际资本公司,还传出两位美国老板不和的负面消息。好在财政危机暂时解除,美国老板从苏格兰皇家银行处借到了钱,重新融资所需的3.5亿英镑到手,容纳7万人的新球场可以开工,主教练贝尼特斯也不会被炒。虽然钱借到了,但许多疑团仍未澄清,希克斯和吉列之间的关系也未有明确解释。
当初美国人以自己的身家作担保筹资,各自拿出5500万英镑作为抵押,英国人认为他们必然会把利物浦赚到的每一笔钱都拿去还债,导致球队缺乏必要的转会资金。这和格雷泽家族收购曼联时,红魔球迷的担忧一样。更令利物浦球迷担忧的,是希克斯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竟然透露他将把利物浦赚来的钱转去补贴他名下的美国棒球队和橄榄球队!
相比切尔西的一飞冲天、曼联的兢兢业业、利物浦的铤而走险,倒是阿森纳始终如我,坚持着独到的组队和经营理念。主教练温格善于培养青少年人才,为俱乐部省去大笔购买球星的开销,同时参与高层商业决策,吸引阿联酋航空投资兴建新球场,步步为营,且朝气蓬勃。在英伦一片“大资本颠覆论”的波涛中,也许他们也不会“幸免”,但至少现在,阿森纳还走在自主的道路上。
由此可见,“统一、联系、和谐、协调”--被爱因斯坦认为是自然界的普遍性质--同样适用于足球经济领域。寻找一切可以联系和引申的对象,同时依靠决策者的商业洞察力和嗅觉将大门逐个开启,俱乐部才能将足球融入到时代中去并得以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