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记录下来是不错的选择...... 注册 | 登陆

成都溯源

       春秋公元前四百年左右,古蜀王开明九世从今郫县、双流方向迁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定名为“成都”,一直沿用至今。据《蜀王本纪》载“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今成都市华阳镇一带),徙居成都”。《华阳国志》载“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秦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二十二年)秦灭蜀国,六年后命张仪、张若兴建成都,后人称为“秦城”。从成都城区的位置和格局看,现今的成都应当是在“秦城”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地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誉为“天府之国”。 
       汉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元鼎二年),重建成都城为经营西南地区的据点。东汉(公元25-220年)时因织锦发达,曾设专门机构“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简称“锦城”)的美誉。早在公元前156~公元前141年(西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在成都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地方官学,对成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在仍存石室中学)。西汉末年(公元8年)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并称为“五均(均是市场管理的意思)”,成为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汉代的蜀锦与齐纨鲁素齐名,享誉神州。成都的漆器、金银器也是在汉代就享有盛名的,此外,如蜀布、邛杖等,也经古老而神奇的茶马古道远销古印度和中亚地区。而临邛制盐的火井,则开创了开发、使用天然气的世界先河。汉代全国著名的四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和枚乘,其中除枚乘外,其他三人都是蜀人,足见当时成都文化发展成就之高。 
       隋唐隋文帝子蜀王杨秀,曾将城池向西南扩大,挖土筑城,形成了当时成都有名的摩河池。公元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节度使高骄在“秦城”之外筑建“罗城”,又将城区向南扩展,并改土城为砖筑,城周长达25里环水,形成护城河。五代后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孟永日(音xu),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故成都又有“芙蓉城”(简称“蓉城”)之称。自汉至唐宋,成都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发展之中,经济、文化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有“扬一益二”的评价,与扬州齐名。 
       明清元初、明末清初两次战乱,破坏严重,使成都的经济、文化持续三百年处于低落阶段。明太祖洪武初年,在“罗城”基础上向北扩城,在城中兴建蜀王宫城。公元1783~1785年(乾隆四十八年至五十年)四川总督福康安、李世杰将土城彻底改为砖筑,至此,成都城池规模就定了下来,在大城中又增加了一座满族军民的居住小城区,谓之“满城”。 
       成都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如著名的史学家常璩、范祖禹,发明家何稠,绘画艺术大师黄荃,教育家魏了翁,医学家唐慎微,以及近现代的著名学者、文学家周太玄、巴金、李劫人、艾芜等都是成都人。古代学者,如左思、李白、杜甫、薛涛、白居易、苏轼、陆游等均曾生活于此。 
       <<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对刘焉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刘焉意属益州。后刘焉受封阳城侯,领益州牧,带领董扶等人入川。黄巾乱起,刘焉迁治所于棉竹,抚纳离叛。后再迁治所至成都。不久刘焉去世,其子刘璋任益州刺史,领益州牧。曹操攻占荆州后,刘璋派遣张松拜见曹操,张松不被曹操重视,心怀怨恨,力劝刘璋结好刘备。后刘璋又派遣法正连好刘备。此二人后来均成为刘备入主益州的内应。
      公元207年,身为汉室宗亲的刘备,放下身价三顾茅庐,诸葛亮深感其诚意,一番“隆中对”向刘备点明西进益州作为成就霸业的根基。公元211年,汉中张鲁与刘璋为敌,张松、法正力说刘璋邀刘备入蜀防卫张鲁。刘备乘机率主力西进,“先主至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今四川绵阳),去成都三百六十里。璋率步骑三万余人,车乘帐幔,精光耀日,往就与会先主所将将士,更相之适,欢饮百余日。璋资先主,使讨张鲁,然后分别。”此后刘备率军北上至昭化(今广元)驻扎下来,伺机而动。第二年,二刘反目成仇,刘备在庞统的协助下由北向南开始了有计划的战略进攻。后庞统战死雒成(落凤坡),诸葛亮率军入川辅助刘备。公元214年,刘备终于占领了益州全境,开始了恢复汉室正统的争战,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公元221年4月,刘备在诸葛亮等群臣的拥戴下,于成都武担山(今成都北校场内,相传为春秋时蜀王开明妃之墓)之南设坛祭天地,即皇帝位,再建汉室王朝,定成都为国都。后代学者因刘备的汉王朝都城在西蜀的成都,因而将其政权称为“蜀汉”或“季汉”。成都成为蜀汉政治历史文化的中心。刘禅继位多年后,魏将邓艾偷袭阴平关,杀奔成都,公元262年,蜀后主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注:本文转载互联网,请勿对号入座,~谢谢~

Tags: 成都, 溯源, 历史, 古蜀

« 上一篇 | 下一篇 »

Trackbacks

点击获得Trackback地址,Encode: UTF-8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必填):